似乎在聽時覺得沒有很特別感覺是很好的演講,但剛剛的回想,在腦袋中的記憶逐漸發酵。

    這場演講一開始放的影片,裡頭寫了孫運璿的一句話:「讓行動打破無力感。」心中有些震動到,這期間自以為的問題,用一句話就可以打破了,在回想到星期五下午看的電影講的一句話可以相呼應,There's always something.
  
    
在聽這一類型成功的演講,不難發現他們總是對自己所選定的方向「堅持」下去、「忍耐」下去,對自己已選定的方向就不要再度做無謂的徬徨,徬徨是很浪費時間的,也會使你忘了去深入了解眼前的菜色,一直走馬看花的下去,最後什麼都沒有。第二個一定會見到的,「有機會接觸新的事物」,肯不肯做,做了就是讓你有學習的機會,當然,在這情況之下總是會有惶恐,畢竟是面對沒有經驗的東西,但是不做的話就是「零」。

    另外,在演講之中,提到「挫折」,遇到挫折使自己完全無法解決時,就主動找人求救。

最後的結論,也是比較精華的部分
1.Simple is beatiful.  ==> 我做事最喜歡的部分
2.耐心,不要急,不要快,要做「白切肉」還是要做「滷肉」呢?
3.人生是很難規劃好好的,能做的是提早做大方向,一直走下去。
4.因為外界資訊的「快」,要尋找時間把自己沉靜下來,訊息不等於knowledge,要做的是,花時間去閱讀、沉靜、沉度思考,增加判斷力。並了解「啥時要快,啥時要慢」,「啥是訊息,啥是knowledge」
5.終身學習 ===> 吃~吃~吃~吃~
6.嘗試
7.時間管理,把不需要做的東西cut掉。

我自己的感想
這些東西,跟今天輸送和物性課看「史丹佛的銀色子彈」和「與成功有約」一起寫起來。
很多時候,自以為的挫折所產生自以為的鬱悶,實際看起來都不算是什麼,There's always something.,其實這些東西都是有辦法解決。當然,心情的部分是很難自我掌控,很多時候,我自認為算是右腦殘缺的人吧,感性的部分很多時候其實不怎麼存在,所以也很多時候,我不知該把一些鬱悶給抒發出來,能做的,也只有自言自語,用左腦理性的跟自己講話,把自己的戰鬥力給提升起來,這是我比較可憐的部分吧,所以會花比較久的時間來恢復正常,不過,最近似乎這個時間可以愈來愈短了。此時,我要再佩服我的老爸在我回家跟我提到的東西,坦白說他只有高職畢業,但能做到這個位置,跟我講有關「管理」「圓融」「行動」的概念,真的很佩服,其實我也不一定要再去多聽這類的演講,因為這些人們成功的要素,回歸最底就是那股熱忱、堅持,這也是我所認為做任何事的最根本,少了這項東西,就不用再往下談行動力這些東西,就算做下去,會使人極度的痛苦。

有時我心中會去想,到了某個歲數之後,就到非營利性組織工作,做自己內心本性比較喜歡的事。

我想用一個圖把所有我最近所想的東西總結起來,7-11御飯糰的廣告詞:「堅持,全程18度c保鮮。」(手比三角形狀)。

 

    

後記:1.2006/06/02政大有張忠謀演講,滿想去聽,順道去台北玩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http://ad.cw.com.tw/cw/onething/index.asp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這個活動還滿有趣的,只是想不到有誰可以帶著做,有多少時間可以用也是一個問題。

    
  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nip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